分析
上周A股市场呈现指数调整,个股活跃分化格局。原因:一是当日恰逢10月收官,月末资金博弈与业绩披露收官共同塑造的市场面貌;二是中美相会结果已出,双方在贸易往来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让步决定,消息一出,国产替代半导体、元器件、通信设备等板块纷纷下跌;另一方面,大金融、基建、轨交设备等权重股集体跳水拖累效应更为显著。
从技术面来看沪指走势有些不理想,尤其周五放量下跌,击穿了上方支撑位,如本周2前未能收复,上周初的突破很有可能是一个假突破,接下来14日均线是大概撑不住的(3930点附近),下一支撑大概是在3895点附近。

操作
上周我们重点关注的如昆仑和小珠企稳后开始反弹,虽然走势很好,但我们还是把它先当一个反弹来看;小珠虽然周5未能板上,但是大的趋势又继续走起来了,周线级别看的比较清楚,又重新回到支撑性的上方,本周还是可以期待的。

重点还是讲讲豫能,上周的走势非常不好,原本以为蓄势了几个月能够一举突破前高7.2元,上周提示的坐稳扶好还是为时尚早了,周末我也仔细看了下,从7.2下来至5.03走回测浪,再从5.03到6.56上不去了,这大概率只是一个反弹(0.618),如果是反弹这个位置肯定还得再震荡,操作上如反抽无量还是要减仓再等调整结束,但大的趋势上肯定是没有问题,月线上20月与30月也将形成金叉向上。

网达上周终于收到23.47上方了,本周还是可以期待一下的,还有四维调整的时间有点长,但我感觉这应该是最后一次调整了。
小结
上周有3个交易日打至4000点上方,但只有10月29日收到4000点上方,这是从2015年9月以来10多年再次见到4000点,你作何感想呢?
2015年4月21日,人民日报发了一篇被网民群嘲了十年的文章《4000点才是A股牛市的开端》。名不见经传的作者王若宇可能自己也没想到,这篇文章的热度这么高,其实文章内容说了什么早就没人在意了,大家只记得文章的标题,该标题已经成了一个著名的梗。
时间过去了十年,我们再一次来到了4000点关口,一些新股民摩拳擦掌,因为按照以前的经验,一旦上证指数站上4000点,接下来就是疯牛,比如在2007年,第一次突破4000点之后,上证指数在4个月内上攻到6124点,随后崩盘。在2015年,第二次突破4000点之后,上证指数在3个月内上攻到5178点,随后崩盘。那么第三次突破4000点,可能牛市在3-4个月内也结束了(大致是明年1-2月),我们这次能涨到多少点呢?
与新股民的乐观相比,老股民则忧心忡忡,因为按照历史经验,最近的十七年时间里,上证指数站在4000点以上的交易日只有62个,而这十七年总的交易日高达4284个,换言之,能站上4000点的交易日只占全部交易日的1.44%,你在这1.44%的交易日里清仓,大概率你就是赢家了。你就算错过这最后的涨幅,似乎也没什么了不起,因为很快那帮在场内不舍得走的人,就要跌得哭爹喊娘了。
有人做了个更加严谨的统计,在3788点以上的日子也就只有3%。
97%的交易日,收盘在3788点以下;
95%的交易日,收盘在3624点以下;
90%的交易日,收盘在3507点以下。
我们的问题是,这次会不一样吗?据说人类投机史上交了最多学费的一句话就是:这次不一样。
话说在2007年,媒体给股民描绘的是黄金十年概念,号称这是十年黄金期的开始,可是没想到,股市没有黄金十年,反而是楼市的黄金十年;在2015年,更是一场改革牛,当时的证监会主席肖刚给上头作报告的的时候,说的就是4000点是牛市的开端,所以那篇文章并不是小记者拍脑袋写的,而是上峰的意志。当时牛市崩盘国家真的投了巨量的资金去救过,只是没救起来。
现在时间到了2025年,市场上普遍有这样一种说法:经济这么差为什么股市还能涨?因为国家想让股市涨,房地产已经救不起来了,如果股市再起不来,那还怎么化债?这个逻辑可以简化成这样一句话:我党无法承受股市下跌的代价,所以股市要涨。
现在这波牛市和以前的市场氛围完全不同,可以说冷冷清清,原因也很简单,现在的年轻人没钱没工作,他们甚至都开始不婚不育不买房了,哪有钱去炒股?30岁以下的股民人数不仅少,资金量更少,钱都在老登手里。
由于经济形势不好,赚钱越来越难,所以大家都把宝押在科技股上,因为科技炒的是未来,不需要看短期业绩。这波全球都在炒AI和芯片,我估计这次的AI泡沫很有可能超过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,原因并不复杂。在2000年,全世界网民加在一起只有3.6亿人,而现在全球网民超过65亿人,因为网民人数扩张了那么多倍,所以当初就算炒高了后面也会涨回来,毕竟受众群体扩张得更多。就算当初高估了,但由于客户数量涨得更多,你就发现并没有高估。
但是AI本质上是用计算机生成内容,不管是文字还是图片还是视频,这属于供应端的革命,可是消费端呢?全球网民已经65亿了,剩下都是些文盲和老人,他们到死也不会上网了,而上网的这批人每天刷手机的时间已经到了极限,很多人已经吃饭睡觉都抱着手机,挤不出更多时间看手机了,所以在消费端已经到头了。
总结一下我认为每次都一样,这次的科技牛市是全球一起参与的大狂欢,你能赚到钱当然很好,但最终结局都一样,甚至还不如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,这也是我没怎么玩科技的原因。
周末我把原来服务器的资源全部移到我在本地部署的飞牛NAS上了,在阿里云花48元/年买了一个200M带宽的丐版服务器,用nps/npc做了内网穿透,也几乎能够跑满宽带的上传,0.3的jitter还是挺理想的,看4K电影是没问题;有需要做内网穿透可以联系,200M我也就用不到一半。

提示
以上观点纯属学习分析和交流,不作为任何操作依据,投资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。
(11月2日)